红旗渠写生
打印


    怀着无限崇敬与神往,2001年11月8日,我们走访了红旗渠。

    一踏进红旗渠,人们就被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透,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人间奇迹啊?不要说别的,就是站在红旗渠边,面对穿行于壁立千仞、崇山峻岭的渠水,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搏杀的冲动,就会有一种百折不屈的豪气涌流。

    红旗渠长达1500公里,像天河、像银龙钻山跃沟,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普通隧道211条,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挖砌土石1515万立方米,盘绕在太行山山腰;像枝叶繁茂的长青藤,覆盖着太行山焦渴的色块,滋润着林县人民。

    除了渴望得到滋养生命之水,是什么精神鼓舞着林县55万民众产生如此巨大的能耐?是什么力量将55万民众凝聚在一起将太行山踏平?我们走访了几位当年战斗在红旗渠的老英雄、老劳模。岁月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痕是显而易见的。敏捷如猿猴,攀在百丈悬崖除险的除险队长任羊成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如炬;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李改英瘸了腿,依然落落大方,英气不减;铁姑娘队长郭秋英更是英姿飒爽,说话铿锵有力,当年的精神风貌依然。

    当我们要采访他们在红旗渠工地上战天斗地,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时,他们却说,林县人民有一个最大的愿望:想给杨贵书记修一个庙,立一块碑,让林县的子孙万代永远记住这个好官。他们的理由是古人曾给在太行山修渠的明代知县谢思聪修了一个谢公祠。纯真的语言和质朴的情感道出了老百姓对杨贵书记的无限尊敬和爱戴。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一个一心为民、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好书记跃然纸上。

   1954年杨贵调任林县县委书记。为了了解县情,他跑遍了林县的角角落落。他览阅林县的历史与现实,得出结论: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自古以来,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是功德碑,记述业绩光宗耀祖,昭告后人;但在林县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是灾荒碑。合涧小寨“荒年碑”碑文写道:“……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入村庄而树尽无皮。由春到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站在林县县城的制高点龙风山上东望,横水的焦家湾村有这样的灾荒碑;西望,合涧的道棚庵、小寨村有这样的灾荒碑;南边小店的南屯村、采桑的幸福庄、洪峪村有这样的灾荒碑;北边,任村的石岗、盘阳村,东岗的教场有这样的灾荒碑……

    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的500年间,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形成人吃人的有5次,仅1942年,全县外出逃荒一万多户,饿死1652人。民国初,任村桑耳庄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为了防止路上有人要求喝水,狠狠心抓起一把粪土撒在桶里。儿子当壮丁了,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公操劳了一天,摸黑到村边去接,不小心把一担水倒了个精光,桑林茂没有说一句的责备话,当夜媳妇还是在屋里悬梁自尽。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华岭山村全村40岁以下的未婚光棍就有30多个。

    抚碑摩书,杨贵书记撕心裂肺。

    难道今天,还能让林县人再去写“无水干旱”的血泪史?必须改变林县这种缺水的历史。于是年轻的杨贵书记会同县委一班领导干部,以气势磅礴、英勇豪迈的高昂格调,响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策伟略。

    一句话,一篇大文章,一种大气量。林县人民被干旱久已压抑的心扯动了,点燃了,于是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揭开了一页史无前例的与“旱魔”斗争的悲壮画卷。

    当林县城所有的人还在睡梦中时,杨贵已率领县委一班人马出现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寻找水源了。天上飘着(花,地上冰(覆盖,陡峭的路上,杨贵书记拄着木棍,带领着大伙走在太行山谷,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抓一把(塞进口里,累了在避风的地方稍作整休,又投入紧张的寻水工作中。通过详细周密的考察分析与山西地方政府的协调帮助,最后决定:将山西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水源找到了,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和质疑:翻山越岭,地势陡峭,水能不能顺利引过来?这么大的工程,连一点经济基础都没有怎么办?

    杨贵书记说: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众,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解决。有了群众这个大家底,何愁这张荷叶包不下“引漳入林”这个大粽子。

    事实证明了杨贵书记见解的正确性。当林县县委一声“引漳入林”总动员号召发出后,整个太行山沸腾了。

                                   二

  谁也不曾料到,红旗渠开工不久,杨贵书记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说他“左”,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有人说他标新立异,盲目自大,还有人说他乱动资金……工作组来了,调查队来了。杨贵不退却,他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疾苦的高度负责的精神,顶着压力,坚持率领林县人民开始了这场与太行山的鏖战。

    挖渠了,他头戴柳条帽,肩扛锨锹,第一个走在民工队伍前。在那些日子里,只要县里的工作一安排好,他马上就出现在红旗渠,扛石扶钎抡锤。脚打泡了,肩蹭烂了,手挣破了。民工们感动地说:“书记啊?你可不能累坏身体,我们林县人民不能没有这样的好领导。”他们劝他休息,杨贵书记却说:“你们在这儿出生入死,苦干拼命干,我怎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办公室。”

    一个英雄走在前,千万个英雄跟上来。杨贵书记无私奉献、率先垂范的精神鼓舞着大家,于是在红旗渠工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

    在悬崖峭壁上,有一处连小鸟都要打滑的地方,有两个小石堰,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被红旗渠民工称为“玉石房”的住处,晚上他们睡在上边,不是冻得睡不着,就是被松鼠来打搅,有时候连猴子也来光顾。睡在这绝崖峭壁上,仰脸看,满天星星,侧耳听,寒风习习。面对艰难他们还浪漫地写道:“蓝天白云是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就是靠这种浪漫激情,几百名太行汉子为了如期将拦河坝打好,将漳河水制服,硬是在飞扬的大雪里,冰冷刺骨的激流中筑起一道人墙。一个浪头打来,冲得人们七倒八趔,墙被冲开,人甚至被打到漩涡,但转眼间被打散的又游过来。再筑一道人墙,再筑第三道人墙。嘴唇冻得发紫了,四肢冻得僵硬了,每人抿一口指挥部送来的老白干,坚挺到底。

    镌刻在悬崖峭壁上还有一个神话:就是现在游人如潮的青年洞,当年300名青年男女组成的突击队,硬是在牛岭山上打出一条长616米的隧洞。这是一座非常险峻坚硬的峭壁。风钻每掘进一米,就要磨秃133个钻头。青春,一寸寸地磨损,隧洞,一尺尺地推进。青年们吃在洞中,住在崖下,当千家万户春节的鞭炮声噼噼啪啪炸响的时候,他们却在山上的“炸药打炮眼”的轰轰隆隆的交响乐中欢度自己的“红旗春节”,这个隧洞从太行山的肚子里掏出来15400立方米的石头。

    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记者们宣传过的红旗渠英雄有1000多个,而今天的导游小姐却很郑重地告诉人们,没有宣传出去的英雄还多着呢,你看,那整个一座太行山壁全是他们的雕像。

    爆破英雄常根虎,一个普通的山村农民,不但有胆,而且有识。爬险壁,攀崖头,飞岩探炮位,凌空打钢钎,崩掉了一座又一座山头,打通了一个又一个山洞。他曾经创造过爆破史上的奇迹,一个炮眼里填进炸药750公斤,细煤面500公斤,一炮点响,劈下了扁山的半拉山峰,崩下石头11000多立方,这些石料修红旗渠时没有用完,至今人们还用汽车把它们拉下山来,去垒砌乡镇企业的根基。排险能手任羊成,为了保证民工安全施工,避免伤亡事故,置生死于度外。用一条老绳系在自己的腰间,手里掂着一根钢钎,像雄鹰一般在空中荡去,排除崖间的危石险石。试想,人在几十米高的空中飞荡,最大的荡幅可达30多米,如果有哪一次碰上了悬崖峭壁,即使是钢打铜铸的身子,恐怕也会粉身碎骨。果然有一次,悬崖上掉下了一块碎石,碰歪了他的三颗牙齿。他心一横,索性用钢钎把这三颗牙齿撬掉,伙伴们说他说话跑风,他说:“咱说话跑风不要紧,我把牙齿也交去和石料一起砌到渠上,咱的大渠永远不漏水该有多好。”

    只要你沿着红旗渠非常投入地走一次,你就会在太行山的石壁上读到许许多多的英雄名字:坚持十年不下山的老闯将路银;连续打通5个隧洞的钻洞能手岳松栋;关键时刻抢救战友致使自己身负重伤的铁姑娘李改云;继承哥哥的遗志,接过兄长的垫肩,把一条胳膊献给了红旗渠的犟丫头刘捧英;带头抡锤,跪着打,站着打,再苦再累也心甘的“铁姑娘”队长郭秋英……在这太行山的英雄群雕中,还有一位可歌可泣的志士,他叫吴祖太。这位老家并不在林县、却为红旗渠画出第一张图纸的年轻技术员,因为隧道塌方而成为第一位血祭太行的英灵。

    毋容置疑,红旗渠是当年党的领导干部与群众血脉相连而成。党依靠群众,群众信赖党,才有了这条永恒的红旗渠。

                                    三

    在《红旗渠志》里有这样一段话:“杨贵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十分关心人民疾苦,在山区建设中,突出解决缺水矛盾的同时,为发展经济和交通建设、地方病防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是的,这种评价没有丝毫的夸大,只要你走进林县,到处都能听到有关杨贵书记的佳话。

    太行山巅有个路家岭,这个村的群众过去吃水要翻三架山头,往返五六公里,党支部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带领群众打井铁了心。第一眼打瞎了,他们没有气馁;打第二眼,又没出水,他们把嘴唇咬出了血;当第三眼井打出了水的时候,全村人跪着感谢上苍,并把杨贵书记请来共饮第一碗水。他来了,谁知水只冒了十分钟,井底又干了,全村人哭,杨贵也哭了。擦干了眼泪,杨贵书记只说了一句话:“乡亲们,咱继续打?”接着他到安阳,到郑州,到北京。请来市里、省里、国家的技术员一起到路家岭,打出了第四眼井,路家岭人至今都喝着这井里的水。

    有一次,杨贵路过一个村子时,听见一家人哭天抢地,他忙走过去。原来这家的一个年轻小伙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几乎是奄奄一息。大家眼睁睁地等着送葬了。杨贵书记忙叫家人别着急,自己像疯了一样,向乡镇跑去,整整跑了15里路来到乡镇,立即给县医院打电话,叫医生拿着药快速赶来,县医院医生火速赶到乡镇,杨贵帮着扛上药箱又跑了15里路返回村子。人救了,杨贵书记却累得坐在地上站不起来。得救的年轻人的父母感激地拉着杨贵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大夫!”

    有一次,杨贵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情况,一整天跑了十几个村子,到了晚上休息时,却浑身又痒又烧,怎么也睡不着,他便走到院子里等待天明,村民们发现了他,问他为啥不休息,他说痒得睡不着。村民告诉他,那是臭虫在作怪。杨贵点着灯往墙上一看,天呐,满墙爬的都是黑黑的臭虫。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熬过来的,没有办法!”

    杨贵书记红着眼圈自责地说:“我们对不起你们,我们没有把工作搞好,让你们受苦了?”

    天还没亮,杨贵就忙着返回县里,要求医疗队出发,带着清洁工具和药品返回村里。将药品挨门逐户撒进去。此后村民们再也没有受到臭虫的侵害。

    就是这种公仆情怀,杨贵赢得了林县人民的尊重。1990年当他返回林县时,几十万林县人敲锣打鼓地欢迎他。当他走进以前他常走访的贫困户家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双膝跪在地上,抱着杨贵的腿哭泣道:“杨书记啊,你别再走了,林县人民真的好想你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天地一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以这一行为验证了一个真理:你把人民举过头顶,人民才会把你抬得很高很高。太行山壁立着,红旗渠流淌着,这山是碑,这水是文。这碑文抒写着一个好书记及一群好儿女的悲壮而美丽动人的故事。


上一条: 廉洁奉公的老一辈革命家
下一条: 针对重点部位健全反腐机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