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青春之色。
儿时的张翼经常爬上家乡寨山村前的黄土山,遥望着光秃秃的群山,憧憬着有一天那可怜的绿色也像山火一样燃烧起来,家乡的光山秃岭变成树的世界,那该有多好啊!
现在,担任延安市市长助理、延安市山川秀美办公室主任的张翼,童年的梦想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他的工作就是统一规划与实施延安市山变绿、水变清的宏伟蓝图,他正用智慧之笔,抒写陕北的未来畅想曲。为了启动这一徐徐展开的理想,张翼用激情与行动,在陕北高原上走出坚实的步履……
那是1981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张翼毅然决然地返回陕北,到延安地区水利水保局报到。从单位报到之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陕北的天空撑起一片坚实的绿色,给家乡父老一份明媚的希望。他受命编写《水文手册》,从甘肃的天水走到庆阳,从陕西的宜君走到府谷,踏遍了陕甘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勘遍了陕甘黄土高原的所有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20多万字的《水文手册》出版后,不仅获陕西省水利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更重要的是为陕北地区大面积水土治理找到了科学依据。
1987年,张翼担任延安地区水利水保队队长,立即投入到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的无定河流域治理项目和黄河中游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之中。他一头扎进贫穷、落后的白于山区吴旗县周湾、长城两乡镇做实验。这里除了生态环境恶劣之外,还有群众思想观念的严重滞后。张翼提出大种沙棘和紫穗槐的试验方案,可是一些乡村干部和群众接受不了,认为祖宗几辈还没见过荒山能变绿。示范是最好的行动,张翼一抓就是三年。三年之后,绿色终于挺立起来,连成一片。这块苍凉的土地上风沙少了,雨水多了,狼群来了,生态渐渐开始恢复。当时有抵触情绪的干部群众都纷纷说:“张队长是个神人,能呼风唤雨,还是科学好啊!……”
把成绩定位在科学实验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推广,使整个陕北地区真正燃起绿色的革命。张翼带着问题深入勘察了延安地区黄土高原的现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贫穷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工作思路,并亲自执笔撰写了延安地区两个15年长远规划——《水土保持科技规划》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这一方案的出台,对延安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然而,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问题。“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张翼这位思维敏捷的陕北汉子,决定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选与此同时,他带领一支精干人马6次制定详细规划向上汇报。
1990年,张翼担任队长的延安地区水利水保队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不久,上级要他负责延河流域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世行贷款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要取得这笔资金必须经过申请、论证、设计、规划、评估以及超前实施工作取得成绩才能争取到。世行决定1991年5月组团赴延河流域进行首次实地考察。也就是说,在世行进行首次实地考察之前,所有的工作必须准备就绪。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张翼很快抽调培训了180名水利业务干部,组成40个勘察规划小分队,背着仪器和图表,迅速撒向3034平方公里的延河流域。时值隆冬季节,大雪封山,寒风刺骨,队员们不得不用手扒开冰冷的雪,观察土质,精心勾绘图纸,填写数据。为此,张翼落下了一个至今未愈的顽症——左颊神经麻痹。
40个小分队归来时,带回了几百斤重的原始图件、图表及调查材料。作为总负责人,张翼在占有丰富的原始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项目治理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基础,群众投入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还贷机制,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并迅速拟定16个大型规划报告,使之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资料和行之有效的详细规划方案。1991年5月31日,当世行亚洲技术局以农业处处长格瑞姆肖为首的考察团来延安后,看到清晰、醒目的“延河流域治理规划图”后,伸出大拇指说:“你们的毛泽东主席在这块土地上创造过享誉世界的伟业,你们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改善生态、保持环境的奇迹!”
之后,张翼又发表了《建设有各具特色的流域治理开发模式》《加快延河流域治理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等论文,这些文章都成为延河流域治理的纲领性文件。
要让项目正式实施,就得按世行的规矩办事,先把工程干好,经过世行考察认可后才给拨款。从1993年秋开始,延河流域上一批重点小流域治理开始了。这些项目既要成为流域治理的典型和样板,也成为争取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张翼像走马灯一样忙开了,一会儿在安塞县的侯家沟,一会儿在宝塔区的康家沟,一会儿在延长县的于家塬子,他把智慧和心血全部倾注在治理之中。
1994年10月31日,延河畔上,八响礼炮唤起800名陕北腰鼓手激越的舞姿。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为期8年开发治理的序幕拉开了选面对延河,面对大山,面对家乡父老,张翼郑重地宣布:“老一辈革命家让延河树起第一座丰碑,今天的延安人民要让延河树起第二座丰碑选……
延河项目启动后,张翼充分意识到,此次治理必须成为世界一流水平,这不仅仅是给中华民族争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山清水秀的环境遗产。他一方面到处宣传“山清水秀果满园,久远疾土变良田。滚滚延水笑开颜,山区胜过大平原”的远景;另一方面,领导延河办对项目进行统筹管理。
治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治理的质量大大提高了,山、水、田、路一次到位。枣花治理片是最大的综合治理片之一。该片内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项目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对该点的9条沟、11条梁、18面坡进行综合治理,精心完成了43.5平方公里的大景观塑造。芦草湾治理点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二十四个山峁连成片,二十三个崾岘一条线”,2700亩高标准农田平平整整,层层叠叠,连绵不断;二十四座山峁参差错落,犹如一座座“黄土金字塔”。像这样的流域典型治理示范样板,在延安不下几十个。
1995年9月17日,世界银行新任行长沃尔芬森先生一行8人,对延河流域治理项目进行了重点考察。站在高山之巅,沃尔芬森被眼前宏大的治理场面和高原新貌深深震撼,脱口赞叹:“不可思议的世界奇迹选”他又对身边的世行工作人员说:“在许多国家都有过同类项目,能取得这样大成就的只有中国。”他还风趣地对延安地方领导说:“等五年后,这里变成绿色风景区时,我要当第一个游客……”
沃尔芬森离去后不久,便指派德国电视台、美联社和美国之音的记者们,奔赴延河流域治理项目区采访,作为世行在世界各地搞得最好的三个项目之一,在国际上进行宣传。
奇迹就在冷静而睿智的思考中取得;奇迹就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为动力,以群众投入为主体,以流域为单元,实行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综合治理开发的决策中获得。截至2001年年底,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19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100.3%,林草覆盖率达46郾8%,农民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348元增长到1643元。难怪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专程考察后,称赞延河流域治理又该为世界十大奇迹补上一大奇迹!
就在让荒山变绿,让延河变清,让农民致富的延河流域治理项目正式实施三年后的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朱基总理提出“十六字”方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延安200万儿女摆脱贫困、建设山川秀美新延安的信心和决心。张翼被延安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延安市市长助理、山川秀美办公室主任,并兼延河办主任。山川秀美办公室要把延安市的所有山山沟沟统一规划,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张翼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绿色之火从延河项目燃到整个延安市域,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迅速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封山退耕、植树种草高潮。经过几年苦战,荒山有了“被子”,农民有了“票子”,黄土地正在变成“绿土地”,延安的山川秀美建设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延安人民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2001年10月,张翼被邀请到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干旱地生态农业学术研讨会”。他在会议上介绍了延安山川秀美建设工程的成功经验后,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强烈反响。
从寨山村到白于山区,从延河流域项目到山川秀美治理,张翼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行走在陕北高原上。他成为一名具有博士身份的学者型领导,还担任了中国水利保持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陕西省水保学会常务理事。
目望高原上涌动的绿潮,张翼心里默默地说:绿色,你是我生命永远的追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