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份,《华商报》搞民意调查,评出了从古到今“陕西十大杰出人物”,被人誉为“铁市长”的原西安市市长张铁民赫然与名扬天下的杨虎城、刘志丹、于右任等并列在一起。
一个只做了四年西安市市长的张铁民,为什么在市民心里享有如此之高的盛誉?带着种种疑虑,我踏进西安市,对张铁民的点点往事进行了走访。
市民们说:“老头太强,但是个好老头,是西安市的一任好市长,如果没有这个倔老头铁的手腕,很难想象当时脏乱差的西安市能在短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代末期,人们都还记得西安这个文明古都,几乎被垃圾和尘土所包围。文物古迹脏乱不堪,大街小巷根本看不见砖路面,交通拥挤堵塞,服务态度恶劣。许多远涉重洋的游客抱着不到西安等于没有到中国的欣喜和憧憬而来,却以万般的痛苦与失望,带着怨气怅然离去。
1981年,张铁民这个从西北局走出的老干部出任西安市长。于是,改变西安市区脏乱差工作就摆在了这个六十多岁老人的议事日程上。
张铁民亲自担任市容卫生整顿指挥部总指挥,发出了搬掉市内六十多座垃圾山的命令。在几天时间里,由四万多车次将垃圾驱逐出城。
除掉了西安市多年累积的陈腐后,他又开始治理环境卫生。张铁民市长发布了有关治理规定,并又一次冲在第一线。他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公交车上,出现在手持扫帚和簸箕的清洁工面前。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请来该段领导同志商议解决或处以重罚。
钟楼广场邮电大楼卫生太差,卫生部门打了三次招呼,没有丝毫效果。张铁民愤怒了,立即召来邮电局有关领导发话:三天内必须改变卫生面貌,如果不改变就实行罚款,还不行,就动员舆论,报纸上见。
三天之后,邮电局的卫生面貌达到要求。
过了几天,大雁塔街道办事处汇报,他们所管辖范围内的省级机关卫生太差,按理要罚,但这个西安市的顶头上司,能罚吗?
“罚选”张铁民不加考虑地吐出一个字。老伴劝他先给领导去打个招呼,张铁民毫不客气说了一句:“我是老百姓的官还是领导的官!”
省级机关被罚了,谁还敢扯皮。一时,西安市的天蓝了,地也亮了。接下来就是整顿交通环境,清理市容市貌。一天刚上班,张铁民把各位副市长叫到办公室说:“今天停止办公,每人挤一路公共车,再挤回来,在这里集合。”
各位副市长们像一个普通的乘客一样开始在大冷的天候车,拼命地挤车,在拥拥挤挤空气污浊的人群中受颠簸,等磕磕碰碰回到集合点,个个怨声载道:“哎呀呀,张市长,你可把我们整美了,也把我们冻美了选”张铁民笑了:“把你们整美好,冻得好选你们才挤了一次车,就受不了,老百姓可是天天受挤,天天受冻啊!”
整顿市容一开始,设在五路铁路局门口的出租汽车公司按规定要迁往背街,但就是不搬。张铁民亲自出马。
有人在喊:“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要工人活不活?”
在层层围观的人群里火爆性子的张铁民耐心地做工作:“一个城市,交通的畅通,影响全局,交通畅通了,对你们出租汽车公司只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况且,不搬是绝对不行的。”群众一听,合情又合理,很快搬了。
许多问题,在张铁民这个铁腕人手里,都一一迎刃而解了。但随之而来的除了高度赞扬外,还有谩骂。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告状,骂娘,甚至闹到国务院。张铁民不退却,他认为只要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没有什么可怕的。
就这样,街道一寸寸地被拓宽,堵塞交通的各种障碍、茶点、饭摊、自行车寄存点、破旧的库房渐渐消失。公交车上破烂的玻璃换掉了,卫生条件、售票员的态度得到改善。时常出现的交通梗塞基本解决。
西安市古城墙完整而壮观了,加上护城河与环城公园,现已构成西安市美丽的风景,使得无数游客惊讶而感慨不已,也给喧闹的西安注入了一种祥和与安逸,古朴与典雅。
说起张铁民市长,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有源源不断的话头。说到伤心处,泪眼婆娑;说到高兴时手舞足蹈;说到张市长快刀斩乱麻,为民办实事时,他会不停地附加一句:“嘿,人家张市长那才是真市长。”
他的秘书宗楠慨叹道:“张市长的记性怎么那么好,六十多岁的人,一天批阅好几百封信,但每一件事批示后,过几天得不到处理结果,就会大发脾气,就会立即督促快去办。有时,你满以为他忘了,冷不丁,他突然问起那件事。所以说,凡是他批处的文件,都得给他有个明确答复。”
信访反映的情况真是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穿衣用度,面面俱到。
过春节时,有个群众买了口锅,回家一用就漏水,便拿到商店去换。售货员说不能换,他就提着锅来找市长。
市长还管一口锅的事吗?张铁民管,他找到卖锅的商店,要求换好锅,并向这位群众赔情道歉。
有一位群众丢了孩子,写信给张铁民。张铁民读罢信,立即要秘书通知公安局迅速查清,把孩子找回来。过了几天,他问秘书:“孩子找见了没有?”
“还没找见。”秘书如实汇报。
张铁民火了,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他对着秘书厉声说道:“公安局是吃闲饭的?连个小孩也找不见?”
他立即命令秘书亲自前往督查。一连去了几次,在公安部门的努力下,很快查清了丢失的小孩原来被邻居杀害了。罪犯被缉拿归案,依法受到惩处。
有一名十二岁的女学生给市长写信,说父亲去世了,母亲另婚后,继父奸污她,母亲也虐待她,逼她去死。
张铁民看后拍着桌子大骂,要派出所去查。派出所打电话说查无实据。张铁民急了:“人家都报案了,还查无实据,人死了就有实据啦?”他亲自拉上莲湖区区委书记去学校找女孩,找老师和邻居调查,群众气愤地反映这件事。经公安机关审查,立即将女孩的继父拘捕判刑。
一个国防厂子的小孩患了骨癌,只有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能够医治,却怎么也住不上院。孩子家长心急如焚,跑遍了西安各大医院,找熟人说情,都被推来推去。孩子家长想到了市长,写信求救。西安医学院不是市属单位,市上没有权力管,张铁民只好先让秘书从侧面打听清楚医院院长和书记的名字,随后写起信来:“……我乞求你们,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
一个市长,为了一个患病的孩子在乞求,还能说什么。医生们感动了,孩子住进医院。
有人写信反映,市场上卖菜的走后门。张铁民来到菜市,不为买菜,只为查清事实。他走在长蛇般的队伍里,一步一步前挪,他看见有人插队,并多买了几份,他走上前去:“同志,排队每人一份,这位同志怎买几份?”
“你管得着吗?人家给别人捎的选”售货员挺有理。
他没有说话,又回来排队,轮到他,他要买几十万份,给市民每人捎一份。售货员突然明白面前站着的人是谁,忙着站起来检讨。
张铁民市长管得真多。面粉没有了,他亲自指挥从外面往回调。
火柴告急,他穿行到闹市,见小店就进,查证落实,并立即决定,每人只准买一盒。同时向市民解释,火柴即刻就解决。然后,他组织人马,到延安、山西等地组织货源,让市火柴厂加快生产。
市民没菜,张铁民悄然走出闹市,来到郊区,找菜农了解情况,要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广济街的群众反映,担水走很远的路。张铁民独自一个跑去调查,被居民围住。经过了解,他当场拍板,增铺自来水管。
郊区一个村子,三十年来一直吃浑水,他带上一班人马,赶赴现场勘察设计,解决这里的吃水问题。
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张铁民就是这样无私无畏地操劳,一个六十多岁老人的生命就这样一天天地消耗在为民谋福谋利之中。
女儿张英说:有人问我,父亲去世后,是不是有一种强大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我明确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失落,作为市长的父亲没有给我们培养出一丝一毫的优越感。没有公车私用,没有享受大住宅,更没有门前门后送礼送钱的特殊客人……
推门进去,张英正伏案工作,抬头的瞬间,清纯的眸子里流溢出罕见的远离世俗的光泽。与她交流,言谈举止里没有丝毫的矫情与“曾是市长女儿”优越感的痕迹。
在张英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就是大公无私,父亲的一举一动都是公,用她的话说:人民的利益、共产党的准则已经渗透到父亲的血液中。言必为公,行必为民,家人也只不过是他心目中公众里的一个分子,有时远没老百姓在他心目中的分量重。
作为张铁民的女儿张英渴望父亲站出来能为自己说一句话的时候,父亲让她失望了。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张英也参加了,并顺利通过西安外语学院的初录线。当时的教委主任就和他们家住在一个院,大家彼此都认识。张英本想自己去给主任说一下,但又不敢,因为父亲给他们自幼耳提面命的教诲令她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她求父亲出面打个招呼,以保万无一失。张铁民一听,不仅自己不去说,还勒令他们谁也不准去,说:“党风不要坏在我们手里。”后来,有的分数比张英低的人都走了,张英却没有被录取。从此,张英就和所有的城市普通市民的孩子一样,成了长途电信局一名工人,一天四班倒,想看书的机会都没有,后来只能通过函授、夜大、脱产等办法,来弥补自己文化水平的不足。
70年代,中国物品匮乏,买东西都得凭票,张英看见别人的孩子骑着上海飞鸽车,也想买一辆。张铁民坚决不允许,并要她买一辆西安自产的玉兔牌车子,方便了自己,也算对西安市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
儿子张立结婚时,要买玻璃,当时玻璃很难买。张立便到时任铜川市市长张铁民管辖区照价买了些玻璃,闻讯后张铁民暴怒万分,指着张立的鼻子骂道:“你给老子滚回西安去!”
张铁民是个市长,许多同学、朋友希望张立和张英帮他们托话捎信,他们连接都不敢接,为此他们得罪了好多人。但有一次,张英破了例,张铁民市长也破了例。当时鸡市拐居民区的水管到了冬天就冻裂,无人修理,致使水溢四处影响交通,人还吃不上水。张英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要张英捎回,张英听了同学的诉说,出于责任与义务,冒着挨训把信拿回去。张铁民看了信高兴地拍了拍女儿的头。当天就使问题得以解决。
父亲的严格近乎苛刻,张英要出嫁,母亲给逢了几条被子,买了些家什,想用车给捎过去,张铁民不准,还说什么:“没有车你女儿就不嫁人啦选”大冬天,只好让张立用车把东西一件一件送过去。
张立的媳妇是人民大厦服务员,想换一份体面而效益好的工作,连口都不敢开。而作为市长儿子的张立至今一直是一名普通百姓,他始终没能沾上父亲的光而升迁。但他尊重父亲,并继承了父亲勤勤恳恳工作的作风,几年来,孜孜不倦地编写了有关邮政、邮票及邮驿史话两本书——《邮驿初笔》和《邮驿续笔》。现正在编写第三本书。
提起张铁民,老伴余敏更是感慨万端:“也许我们这一世只有一辈子的‘名誉夫妻’的份。在战争年代,为了工作,我们是假扮夫妻。到了和平建设年代,为了工作,他一年360天,常在外奔波,几乎没有在家完整地呆过一天,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年。老头啊,真是个怪老头……”余敏这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人,眉宇间依然显出一种将威,已是70多岁了,说话时吐字清楚,身体硬朗健康,这大概是她一生勤劳奔波赐予她的特有体格。
对家人是这样,对自己和职工干部都一样。张铁民的廉洁奉公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一次,西安市19粮店研制出一种新挂面,给市政府送了些要张铁民市长品尝。张铁民抽出一根用嘴嚼,连称很好选然后就说:“我看看就行了,拿出去叫别的同志看看。”身边工作人员便每人给了一包。也给了张铁民一包。张铁民硬是让秘书每人收了一斤粮票两角钱交给粮店。
还是19粮店,为市政府送了些豆腐乳,工作人员不敢向大家发,便每人收了一元钱。得知情况的张铁民大发脾气:“一元钱能买到吗?给我收回来选”工作人员只好将东西一瓶一瓶收回来交给19粮店。19粮店的职工不可思议地说:“张市长怎这么无情。”
就是这样一个“无情”的市长,去世后发出的讣告不足三百字,电视屏幕上闪现的不到两三秒钟。但整个西安市倾动了。各种型号的车辆首尾相连从雁塔路、小寨东路,直至三兆墓地。不同年龄级别的人蜂拥而至,挽帐与花圈一时无法用数字统计。
张铁民去世后的几年里,他们家的门庭不仅没有冷落,反而比往昔更热闹了,人们有十万个理由表达对这位去世的市长的无限怀念与尊敬。
铜川市庆祝建市50周年,市上特别邀请了张铁民的老伴余敏参加。与会的多数都是高层领导,可那一天,余敏得到了最高的礼遇。当大会宣布张铁民市长的夫人余敏时,整个会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好多人都长时间地站起来不愿坐下。余敏知道,这礼是献给老头子的,那一瞬间,余敏才明白张铁民曾告诉过她的一句话:“老百姓是有良心的,老百姓知道好坏!”也在那一瞬间,她从心底里原谅了那个“可憎又可爱的老头”。她明白老头子做得是对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想必活在老百姓心中的张铁民市长在九泉之下应该是坦然的。
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作为铸一座丰碑在人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