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洲县纪委、监察局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信访工作和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
如今,“转作风,办实事”的观念像一股清新之风,悄然荡漾在子洲大地。
信访“三下乡”带来新气象
曾几何时,一提起子洲农民,人们往往和“爱告状”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子洲县农民大规模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为此,子洲县纪委、监察局一班人多次深入基层,听取群众的呼声。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到并不是老百姓爱上访,而是信访渠道不畅通,且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县纪委、监察局果断地推出了一项新举措——成立信访“三下乡”工作队。与其让老百姓逐级甚至越级上访,不如纪检监察干部主动下去“找问题”,由接访变“下访”。
所谓信访“三下乡”,是指县、乡纪委监察局不定期派干部下乡下村接待群众信访,解决纪检监察信访问题,查办纪检监察信访案件。
2000年3月25日,由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带队的第一支“三下乡”工作队来到了乡镇群众中间。他们主要采用巡回乡村、走村串户、开座谈会、散发“连心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小问题现场办结,难度大的带回去梳理、归类。这次活动历时20余天,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此举赢得了全县上下一片赞誉声。
目前,子洲县纪委的信访网络遍布各个乡镇和村村落落。去年,县纪委、监察局共聘请全县22个乡镇机关和550个行政村572名农村信访联络员,给每个乡镇、村都发放了“信访连心卡”。群众如有问题可直接填入“连心卡”,由村上信访联络员负责送到乡纪委或县纪委、监察局,并且保证在7日内着手查处。三年来,信访“三下乡”工作队解决了许许多多与农民朋友休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2001年3月,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崔平带着信访“三下乡”工作队来到电市镇接待群众来访。该镇卫生院职工反映原院长挪用工资和变卖资产,崔平书记马上组织人员查处了这位院长贪污1800元和擅自出卖部分国有资产的问题。
同年8月,三川口镇后米脂沟农民张某因宅基地与一村民发生纠纷。由于镇政府某工作人员出具假土地审批手续,致使张某输了官司。纪委信访“三下乡”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张某便向工作队反映了这一问题。县纪委的同志当即翻阅了三川口镇政府土地审批档案,查明是该镇土管员和驻村干部从中做了手脚,而这位土管员已调到某镇升为副书记。县纪委给二人作出了 行政、党纪处分。巡检司村是张家港市的一个对口扶贫村,每年接受的扶贫资金较多。今年,信访“三下乡”工作队在巡检司村时,群众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扶贫款问题。县纪委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一位副书记带领调查组,住村两个多月,对该村村支书任职以来的账务进行了全面清查。调查证实,巡检司村的村支书确有贪污行为。调查组随后免去其职务,并移送司法机关予以处理,同时在该村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信访“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现在,信访“三下乡”已经成为子洲县纪委的一项重要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规范,不断完善。年初制定工作方案,保证责任到人,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谈起信访“三下乡”工作队几年来的工作,县纪委信访室王平主任感触颇深。他说:“过去农民对纪委的职能不了解,工作队成立以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百姓疾苦,一方面处理了基层干部的违纪问题,另一方面使其他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在纪委督促下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农民了解了纪委,纪委也在基层树立起形象。同时也加强了纪委对乡镇干部的监督,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工作的开展。”
建成全市第一个乡镇政务大厅
今年5月21日,子洲县马蹄沟镇政府迎来了200多位“客人”。他们是前来参观榆林市第一个乡镇政务大厅的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全县18个乡镇党委书记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观结束后,子洲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政务、村务公开现场会。
该政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共配10名工作人员。其中8人比较固定,另外2人由镇上14名副职领导分成7组,轮流值班。值班领导实行24小时全天候制,工作人员下班后,有群众来办理业务也要保证随叫随到。办理业务主要包括民政、扶贫、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土地审批等事项,另外大厅里还设有政务公开栏、信访接待岗,并规定必须有一名值班领导守岗。
记者在政务大厅内看到,这里制度健全,群众办什么事,找谁办,怎么办,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统一佩戴胸卡,按岗作业,统一上下班。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支书感慨地说:“过去办事,不知道乡镇干部下乡在不在,办一件事因为找不到人要跑好几回,耽误十几天甚至个把月。现在办事,用不了一支烟功夫就办完了,很方便。”
据了解,子洲县陆续有四五个乡镇建起政务大厅。今年内要在全县其他乡镇推广马蹄沟镇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