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辆小纺线车。参观的人们看到它,会自然地联想到当年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联想到周恩来副主席纺线,联想到南泥湾的歌声……它,就是这一光辉历史
的见证。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时,国民党政府却对陕甘宁边区和英勇抗敌的八路军实行经济封锁,实行物资禁运,边区军民衣食奇缺。
当时,边区不产棉花,延安军民穿衣主要靠商人从关中等地贩运的棉布来保障。但是,这惟一的来源也断绝了。国民党顽固派在通往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关卡,严禁棉花、布匹入境。
甚至连回娘家的媳妇带的包袱皮都要收走。为此,延安军民不得不夹改单,长改短,两件补成一件穿。朱德总司令倡导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人们的座右铭。
尽管如此,十多万非生产人员仅靠节衣缩食,并不能克服困难。
毛泽东主席曾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手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个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了。
朱总司令在深入基层考察中,发现了延长、延川等县的农民仍靠古老的纺车纺线织布,如获至宝,立即号召开展“纺线运动”。于是,这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纺车便走进了千家万户,也
成了周恩来、张闻天、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住室中的用具。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线车。朱老总还定了一条规矩:有同志来谈工作,首先问你会不会纺线,若不会,
就手把手教给你,直到你掌握要领后再谈工作。董必武、何连芝夫妇撤离延安时,精简掉了许多东西,惟有这纺车舍不得丢掉,一直把它带到了西柏坡。
为了交流经验,提高纺线的数量和质量,中央机关曾在枣园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那是1943年的秋天,从重庆回来不久的周恩来副主席和任弼时也参加了。别看他们一个右臂骨
折,一个患高血压病,但他俩互相鼓励,毫不示弱,只见右手紧紧地摇,左手均匀地拽,一
团团雪白的棉花像变戏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缕缕银线。评选结果,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对当时的场面作过这样的描述:“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这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机群起飞的气势。”
为了满足人们对纺车的需求,王震旅长动员三五九旅的战士造出了上千辆纺车送给各机关干部,并且对古老的纺车进行了技术革新,在锭子上套个加速轮,增加了转速,降低了劳动强
度,提高了产量。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会纺线,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骄傲。无论领袖还是一般干部、战士,不分男女老幼都能纺,连年仅7岁的小吴萍也跟着妈妈纺。她说:“爸爸妈妈能自给,我有两只手,也不吃闲饭。”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夜晚,在延河两岸闪烁着灯光的土窑洞里,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纺车声此起彼伏,伴着那滚滚的延河流水声演奏出一首首战斗的歌,充满希望的歌。
当时,有人编了首“纺车谣”,在边区普遍流传。人们一摇起纺车,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
别看这纺车小呀,
力量大无边。
边区闹生产,打碎敌人封锁线。
毛主席号召哟呼啦啦传,
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
自己动手干哟,
有吃又有穿。
气得蒋介石,
扑闪闪干瞪眼。
如果把延安大生产运动比作一支高亢的交响乐,那么,这小小的纺车只是其中的一个强音符;流逝的岁月如大江东去,但我们透过纺车,仿佛又听到那支雄壮的交响乐。
延安岁月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然而小纺车所记载着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夺取新的胜利所必须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