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白马崾先乡与甘肃的华池县、环县、延安市的吴旗县接壤。平均海拔1400米,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高山乡镇。4329口山民,住在15条大岭、18条梁、180座大山、98条支
毛沟的200平方公里土地上。直至1994年这里仍是全省穷得叮当响的“救济大户”。
然而,年轮转到90年代后期,“救济大户”突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县。1997年-2000年连续四年,经济综合考评中,白马崾先乡分别居全县2-3位。2000年全乡人均口粮560公斤,
人均收入近1000元,贫困户由3800人降到120多人,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贫困乡跨入全县先进行列。
白马崾先的腾飞首先要归功于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这个班子有一个好的领头人,一个三边汉子——党委书记褚建勋。
一
褚建勋从参加工作起,在农村一干就是24个年头。1994年元月,他由条件最好的红柳沟镇调到全县自然条件最差的白马崾先乡任书记。
到任后,当他下到农村了解情况时,一幅幅揪心的场面令他痛心。部分特困户除了低矮破旧的土窑洞和炕头上的几块破烂被褥外,别的几乎一无所有。穷根在哪里?
他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白马崾先4300多口人,耕地和非耕地的比例各占半,人均耕地近20亩。祖祖辈辈靠耕作粗放的广种薄收过日子,根本不懂科学种田的道理。褚建勋看准了白马
崾先的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希望更是在山。他明白白马崾先要脱贫,必须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科技致富的路。
褚建勋决定退耕还草还林,在保证农民吃饭的同时,挤出劳力挤出耕地,大力发展羊只、山杏、油料产业。为了加大产业调整的力度,1998年他发给乡干部每人一把镢头,他带领干部
同群众一道上山挖坑种杏,乡上还制定了一条政策,谁种谁有,允许子孙继承。这一年全乡
种了168万亩山杏和大扁杏树,今年部分杏树挂果。群众见杏可以卖钱,便利用房前屋后
,荒坡荒洼都种杏,目前全乡有2万多亩山杏和大扁杏。
白马崾先人有养羊的习惯,实际花钱全靠羊只。但靠放牧,这种荒山变成和尚头,山上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自然严重。褚建勋认为,福也在大自然、祸也在大自然,我们为什么不能
让大自然多为人类造福呢?于是他在全县第一家决定封山禁牧,把退耕的地全部种上紫苜蓿和沙打旺,改羊只放牧为舍饲养殖。这样不到两年时间,两万多亩荒山荒坡绿了,被光秃大山惊跑的野鸡等野生珍稀动物又回来了。目前全乡种优质牧草16万亩,舍饲养羊5800多只,其中引进小尾寒羊、白绒山羊占到50%。
油料是山里人的传统作物,油脂过去只供自己吃,很少到市场销售。现在全乡种油料2万亩,农民办起榨油厂,每年光油一项,全乡可增收160多万元。羊和油初步解决了群众花钱难 的问题。
二
白马崾先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他们的山货出不去,生产生活资料进不来,导致生产成本高、农民增产不增收,贫困祖祖辈辈困扰着山民们。褚建勋坚持“修一条路富一方人”的观点
。但是,在这大山深处修路确实不容易,沟太深,架桥难度大,路只得绕山梁走,一公里的
路要盘几个弯。1997年秋开始,褚建勋带领群众靠着一把镢头一把铁锹在这大山深处修公路,他和群众一样住山窑、吃炒米,渴了喝口旱井水。隆冬腊月刺骨的西北风把大地吹得冻裂了缝,工地上的人依然热火朝天地干着。两年的努力,16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修通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铁角城与白马崾先有一条深沟切断了交通,褚建勋认为这是连通延安的咽喉。于是他多次到榆林争取资金,1996年终于架起这座桥梁,打通了延安与白马崾先的通道。目前定铁(定边——白马崾先——铁角城)油路已开始施工。每当小车开进村时,他总把没见过车的老人和山娃子扶上车、抱上车,让司机开着在村里转一圈,看着老人和孩子们那个乐劲,他有说不出的快乐。如今那密如蜘蛛网的路已成为白马崾先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三
白马崾先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十里八里住着三户五户,所以办学难、孩子们上学更难,褚建勋看着一个个不能上学的孩子揪心地难过。他说:“庄稼误了误一年,孩子误了误一生,我们不能做耽误孩子前程的千古罪人。”他到白马崾先第一件事就是同党委一班人下决心
兴办教育事业。为了筹集资金,他骑着摩托车隔三过五地往县里跑。一次摩托翻车,把他脸
腿碰伤,要不是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在西北风呼啸的冬天不知会冻成啥样子。他的行动
感动了有关方面的领导,县、市先后给白马崾先拨款20万元,乡上挤出40多万元,从甘肃省
的庆阳、华池县买回了砖、水泥,在左崾先、方西沟村、贺渠、铁角城、亮马台、许湾、陈 岔等8个村建立了有教室、有宿舍的小学,山里娃坐在窗明几净的砖瓦教室上课,山里人看到了希望。
学校建了,但少数贫困户的孩子上学依然是个问题。一次他到陈岔村发现一个学龄儿童在家呆着,一问是因家庭贫困辍学,褚建勋掏出仅有的200元,让孩子重新走进校门。乡上还设
立了奖学基金,对教学好的教师、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奖励,目前,全乡儿童入学率达98%,小学生在全县统考中榜上有名,近几年有90%的孩子考上了中学,50%考上了高中。20多名孩子考上了中专和大学。
四
致富靠科技,扶贫先扶志,这是褚建勋的富民思路。他上任首先在乡上创办了第一所农技服务学校,请县上的科技人员来校给农民讲课,使农民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技术,地膜玉米亩产
过千斤,大棚菜在这大山深处落了户,一贯多吃粮少吃菜的山里人四季都有鲜菜吃。采访中
左崾先村的左占仁说:“我因灾病,家里欠了两万多元的债,这几年靠种地膜西瓜、香瓜、 地膜玉米不仅还清了债,还有了节余。”
白马崾先乡大多数人的生活富了,但少数人依然处在贫困之中。1998年乡党委建立了乡村干部“一帮一”的扶贫责任制。褚建勋走进贫困农户左崾先刘占富家。刘占富是个转业军人,
多年患病,两个女儿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刘占富破罐子破摔,对
生活失去了信心。褚建勋首先为孩子们交了学费,又送去了化肥、种子帮助他种地膜玉米,
鼓励刘占富树立致富信心。两年下来刘占富有粮吃,有钱花,夫妻俩激动地说:“是褚书记
救了我们这个家。”陈岔村的张志显是个残疾人特困户,褚建勋送去粮食、化肥、饲料、种
子,还为张志显买回两只小尾寒羊让他搞养殖业,经过褚建勋两年的帮扶,不仅解决了温饱 问题,还修了新窑洞。
五
农村集市贸易是搞活农村经济的阵地。但这大山里没有农贸市场,群众山货出不去成了愁肠事。筑巢引凤,他决定建市场,搞活集市贸易。
乡政府白马崾先是个高山口,他抓住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横穿的优势,筹集资金动员群众挖山填沟,造出20多亩地,在两旁修了100多间门市,引进上百户客商,逢集遇会,四乡群众云
集市场,生意搞得十分红火。
铁角城是与甘肃华池交界地,原来算是个小集镇,后来客商被两县集市所吸引,市场冷落萧条。褚建勋分析了原因,加强了市场建设,不到半年,走出去的客商又重新回来了。
就这样,褚建勋几年建立和恢复了3个农贸市场,不仅为农民交易提供了场所,而且为乡财政开辟了税源。
群众说:褚建勋搞工作是舍着命干呢!事实一点不假。1998年7月汛期,左崾先村可淤地800多亩的大坝出现险情。他立即带领全乡干部投入抗洪抢险战斗中,由于雨淋、潮湿,使他原来就严重的关节炎加重,疼得直冒冷汗,乡村干部劝他休息,他坚决不肯,三天三夜没有离
开大坝,大坝保住了,他却病倒了。
这几年乡上经济状况比较好,有人建议镇上该买一辆小车了。褚建勋说:“这里山大沟深离县城远是事实,可是我们用钱的地方多呀!把钱花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刀刃上,这才对,讲排
场比阔气咱不能干。”他依然骑着自己的摩托车。
褚建勋任白马崾先乡党委书记8年来,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们也从他平凡的事迹中,读懂了“公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