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五笔字型”、“双拼”、“全拼”、“自然码”等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之后,最近又有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四笔汉字码”问世,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它的发明人竟是一位八旬高龄的老红军
2001年4月8日,湖北省枝江市老干局为一位当地老干部举办了一次隆重的表彰会。期间,局领导在发言中说:“……这位老革命刻苦钻研,用他近20年的心血,研制、发明了电脑‘四笔汉字码’,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和中国汉字信息协会颁发的大奖,同时还获得首届国际牛顿科技发明成果博览会金奖。”让人称奇的是,这位“老革命”既不是老教授,也不是电脑专业人员,而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红军!
他的名字叫汪洋。
13岁参加红军,活动在隐蔽战线
长江之水穿三峡,过宜昌,走出不远就到了著名的荆州古城。1919年春,汪洋就出生在这里。
汪洋长到13岁的时候,在红军干部、我党地下工作者王民召引导下,参加了当地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核心小组”,这个小组加上汪洋共计五人。也正是从这天起,汪洋参加了红军,参加了革命。从此,汪洋一有时间就跟随王民召等人学习文化。
汪洋人小腿快,而且许多时候都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身份不易被暴露。很快,这一长处被这位特殊的地下工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搜集敌人情报、为前后方红军传递各种信息、做各式各样的宣传及秘密活动。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中,他往来于荆州、宜昌、重庆、武昌之间,曾几次化装成家属成功地为不幸被俘的红军传送信件,也曾几次探听到了荆州国民党军队的几处军事部署……
1947年,由于叛徒出卖,汪洋被关入国民党武昌监狱。他受尽折磨,但却一直保守着革命的秘密。1949年春武昌解放,汪洋和一些被捕的革命者走出了牢房。
1953年,汪洋担任湖北宜都县教育干事,后提拔为教育科长。
分发信件、管理图书中他将书籍和千余名学生的名字逐一编码
在和平的环境里,汪洋工作踏踏实实,为宜都县的教育和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赞叹。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汪洋被打成“右派”,戴高帽、挨批斗、进牛棚以及到农村劳动……都让这位老红军遭遇到了。一年多的农村劳动后,汪洋被调到枝江县江口中学教书。不久,教书的资格也被取消,他就做学校里的勤杂工。几年后,他被安排做学校的门卫并管理学校的图书。
江口中学是一所当地有名的完全中学,全校师生共有一千多人,每天都有两个邮差送来各种各样的邮件,堆积如山。分发报纸、刊物、信件和管理学校几万本图书,几乎把他搞得焦头烂额,比如许多学生的来信没有标明班级,分发信件也就成了一大难题,再如学生要查到一本书往往要在宽大的图书室里来回找个遍,非常麻烦,常常使汪洋也忙得不可开交。
汪洋一直在寻求着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几年后,汪洋根据书名的笔顺和读音,将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都用阿拉伯数字码来代替,再重新设计图书的位置,根据这些编码很快就能找到学生所需要的书籍。
后来,汪洋又用这种方法把学校所有学生的名字都一一进行编码,这样那些没有标明班级的信件他就能很快地进行分发了,许多家长来找学生不知道学生所在的班级,但汪洋根据这种编码一下子就能查到。他的这种创举被学校的师生们称为一绝。
1980年,他编出了《笔顺查字法字典》
汪洋的这种编码其实质是对汉字进行数码化的一种探索方法。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汪洋不断地完善着他的这一创造。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汪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新的编码方法……
1979年,这位一直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老红军终于盼到了组织上对他“右派”问题的平反,一桩长达20年的冤案得以昭雪。可叹的是,当汪洋可以大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时候,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
回到家里后,感到无所事事的他有一天忽然地想到了自己在学校里发明的图书和人名的编码。他想,要是《新华字典》所容纳的一万左右个汉字都用一种科学的数字编码代替,那就可以发明一种新的查字典的方法。
退休在家的汪洋开始致力于这项研究。
在原来方法的基础上,汪洋对汉字的笔顺做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他反复地将每一个笔划用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代替,但是一次次都归于失败。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汪洋整天趴在家里的饭桌上在草纸上反复进行“拆字”和数字组合。
1980年,难关终于被汪洋攻破:他把汉字的笔形分为“空口、横、点、撇、垂、拐、角、勾、捺、挑”10个要素,并分别用“0、1、2、3、4、5、6、7、8、9”这10个数字代替,同时对个别特殊字实行号码换位的方法。这样,《新华字典》中一万左右个汉字全部都能用四位数字查找到。
老红军汪洋依此完成了较为系统而科学的发展:笔顺查字法!
字典出版受挫,他开始立志攻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难关
不久,汪洋将《笔顺查字法字典》手稿寄往北京中华书局。等过半年之后,中华书局将这本字典的手稿退回并附回信:“您发明的笔顺查字法确实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查字方法,但是要在全国普及这样的字典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传统的查字方法是很难以改变的,让人们放弃原有的字典几乎不可能。故您的这种字典现在不能出版。”
一段时间里,汪洋垂头丧气,郁郁寡欢。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汪洋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与计算机只能通过英文字母对话,而汉字还不能科学地应用于计算机中……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信息,汪洋眼前立刻一亮。他想:既然汉字能用数字代替,那么它也必定能用英文字母代替!
从此,汪洋开始收集各种有关计算机知识的资料。
笔型码、并音码、定型标音码、三笔汉字码……十多年中他发明了9种编码方案
在汪洋发明的“笔顺法”中,10个阿拉伯数字编码就能查一万左右个汉字。如果按这种想法推理,似乎计算机键盘上的10个数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问题在于:在笔顺查字法中,每四个阿拉伯数字并不仅仅只查到一个汉字,有时它们对应的是几个或几十个汉字。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到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技术上,必然会产生众多的重码,这显然不适应计算机的需要。当然,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汉字输入问题,那就需要更多的5个或6个数字来避免重码,而这又不符合计算机科学高效的原则——试想,一个字要在电脑键盘上敲五六下才行,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汪洋开始摸索新的解决汉字输入难题的途径。
一年后,汪洋终于发明了一种计算机汉字输入的方法:笔型码。他把所有的汉字构成分为8种笔型,然后把这些不同笔型及组成分配在计算机的键盘上。
汉字输入问题的解决似乎大功告成。
其实形势并不乐观。因为这种输入方案虽然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但在这些笔型的区分上让人感到很困难。这成了它难以推广的致命弱点。
此后,汪洋另起炉灶,研究选择新的突破点。不久,他又将汉字分为两部分,根据这种构成和其读音的特点编码。这样,他又研制出了“并音码”汉字输入方法。
和“笔型码”相比,“并音码”克服了笔型区分困难的弱点,但它的另一方面的弱点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有一些重码解决不了。
后来,汪洋又发明了“定型标音码”,重码虽然少,但是标音较多,不便记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让汪洋却步,他仍然非常投入地埋头于这个“攻关项目”。
1989年,汪洋应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委员会之邀,在第三次汉字编码学术会上交流了他最新发明的“汉字三拼码”,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1988年,他又在这种场合交流了他发明的“A型码”。1990年后,汪洋又发明了“三笔汉字码”、“拼音码”等方案。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汪洋先后发明了九种编码方案。但这些编码方法的缺点都是字根较多,不便记忆,推广尚有很大难度。
发明“四笔汉字码”,获专利和国际金奖
在这种情况下,汪洋继续坚持不懈地攻克着汉字信息难关。在原有发明的基础上,他不断探索着新的路子。近年来,他又成功地发明了“四笔汉字码”。
四笔汉字码以汉字点、横、竖、撇四种笔型为标识,以字型的首笔为分界点,识别音码和形码,用字间声母为代号,进行汉字编码。这种方案仅有45个字根,其中15个是直接按照字型的相对应的字母为代号,容易识别,便于记忆,且操作方法简单,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一天就可学会。
2000年,汪洋将此发明申请到了国家专利,并获中国汉字信息学会颁发的一等奖和首届国际牛顿科技发明成果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