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
一、和谐社会是全面的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和谐社会的最核心内容来说的。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与人、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全体人民和睦相处。但和谐社会又并不限于人与人、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和睦相处,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党已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的关系,同时又是包含的关系。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种辩证关系。
二、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二字,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既是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过程。
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正因此这样,我们党既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纳入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中,把它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因此,不能因为我们党已经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以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自然而然消失了、不存在了,一旦遇到不那么和谐的事就满腹牢骚,埋怨社会、埋怨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理性地看待社会,理性地面对各种社会矛盾,面对各种不和谐的因素和社会现象。对各种社会不和谐现象和矛盾纠纷,我们应该有个理性的分析,去理性的对待。这样,才能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增进相互理解和包容,逐步地使社会更加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搞限时限刻的承诺,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当前来讲,重点的工作就是要把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认真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就是: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这四个方面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焦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指导。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人民、造福人民,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进一步促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的高度,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包括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和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从而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把握其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把握和尊重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要切实把握和尊重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等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从而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要切实把握和尊重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
要切实把握和尊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切实把握和尊重维护社会稳定的规律。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以利于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要切实把握和尊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突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研究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当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积极探索和把握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要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逐步地使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整合社会的功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能以此来掩盖矛盾。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解决矛盾、缩小差距的过程,也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把党建设好。在现阶段,尤其要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和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得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必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