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摸清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近期,洛南县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人员深入部分镇、村、社区,通过走访镇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入户走访等形式,重点对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基础薄弱。一是少数村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不到应有位置,部分村班子成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个别村甚至多年不发展党员,即便发展,村主要干部也往往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选人,导致村党支部的纪检委员无人担任或人选不合适。
(二)农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淡薄。有的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把自己混同普通老百姓;有的以权谋私,多拿多占,如利用计划生育、房基地、集体资产出租、工程承包等,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甚至挪用集体资金,私分公款;有的贪图享乐,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浪费集体资财;有的行为不检点,社会形象差,如搞封建迷信,参与赌博,生活作风问题等,在群众中影响极坏;有的办事不公道,在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分亲疏、论远近;有的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浮飘,粗暴蛮横,习惯于强迫命令,甚至独断专行。
(三)农村“三资”管理混乱。一是资金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不规范。虽然洛南县在2004年就已实行了村财镇管,但仅仅管住了上级的一部分资金,对于个别上级部门的项目款和村组自有资金及村组收益资金监管乏力,导致近年来村组私设小金库、胡支乱花、挥霍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资产管理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到位。有的村集体资产收益收取后,私自保管,长期不报账,有的收益使用无计划,存在着“寅吃卯粮”现象,导致集体利益分配不到位。三是资源管理不全面,台账记载不健全。有的村组对本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的分布、四址、类别、地籍等管理台账不健全、记载不规范,造成基数不清、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四)监督机制不尽完善。尽管洛南县已建立起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级监督机制已运行多年,但仍存在发挥监督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如有些监委会成员怕伤和气、怕惹人、怕招来麻烦,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有的监委会监督走过程,搞形式,甚至为虎作伥,欺骗群众,最终导致违犯违纪行为发生。
(五)基层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有的村往往是上面督促一次,就公开一次,不督促就不公开。村务公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随意性大。公开栏设置不合理,更新不及时,个别村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有的村财务公开内容不细,群众看不明白,导致群众怀疑账务有问题。
(六)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个别村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在宅基地、计划生育、入户迁户口等方面存在违规收费问题;少数村干部工作不作为,对群众反映的宅基地、打架等纠纷,或者向上推诿,或者在干部之间"踢皮球",或者干脆不理不睬,任其发展,导致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的村干部群众观念淡漠,如在村镇规划建设和发展企业占地等方面强制推进,侵害当事人利益,还有对征地补偿款的使用不透明,不能及时、按标准给群众兑现,造成失地群众生活困难,群众有意见。
二、原因分析
(一)基层组织建设乏力。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责任心严重缺失,工作随心所欲。二是人才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大量外流,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选人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村级班子拉人凑数,素质难以保证。三是家族观念严重,农村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以宗族为核心的利益小团体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二)理想信念教育薄弱。村干部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经济收入低,使部分干部价值观发生转变,有的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引进党内生活。在这种利益趋使下,少数村干部夹在干部与农民双重身份、带头富与带领富双重任务等矛盾中间,自律意识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少数村支部软弱涣散,常年不开展组织活动。农村党员中不承担义务、不参加活动、不缴纳党费的“三不”党员已越来越多。一些基层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工作热情衰退以至贪污腐化、违法违纪。
(三)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村级主要领导,没有把抓党风廉政建设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部分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问不管。个别村干部甚至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由于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缺少成效,存在求太平,过得去,党风廉政建设就摆不到重要位置。
(四)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在村级财务的处置、重大工程的发包、土地征地补偿款的使用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了村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给一部分村组干部钻了空子。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图形式、搞花架子,对已有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制度、规章制定了不少,但执行力不够,削弱了农村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
(五)监督职能没有发挥。监督机制停留在纸上,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村支部纪检委员、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等干部怕怕伤和气、怕出风头、怕招来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现象比较突出。对于一些应公开的政务、村务以及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一般干部了解的少,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在村一级,党员群众的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以致一些村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
三、对策措施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硬领导班子。一是严格标准,好中选优。要建立科学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思想好、作风正、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干部队伍。二是拓宽视野,公开选拔。要把充分依靠群众和引入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身份、地域、年龄、性别界限,对于一时无合适人选、班子较弱的村,选派县镇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上挂职,强化村级领导力量。三是重点培养,储备人才。结合“双培双带”工程,狠抓双向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并就其中具有领导能力、群众拥护、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青年,纳入后备村级干部队伍,进行跟踪培养,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切实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
(二)要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一是要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要着重教育村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履职规定,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加强对村民群众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引导村民敢于监督、愿意监督、善于监督。二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要充分结合群众的文化程度、语言习俗、活动习惯等因素,用群众的方式和群众身边的事例开展教育,不讲官话、空话、套话。三是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特别是要把廉政文化融入农村各项事务中,融入村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好廉政文化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具有农村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把好村干部入口关,要坚持能人治村和廉者治村的观念,从村干部换届选举开始,明确村干部候选人资格标准和条件,为确保选出好的村干部打下基础。二是要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创新公开形式,以村民更直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公开,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三是要加强村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监委会工作规则,予以独立监督权,重点加强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集体“三资”管理与处置、涉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实等方面监督。
(四)要推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使农村干部不易腐败。成立镇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实行村级集体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管理、资源联合协管机制。通过推行“三资”委托代理,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村账镇管”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组织网络化、操作程序化、监督多元化、管理信息化、运行阳光化”的目标。从而有效杜绝村集体资产、资源流失,资金多头开户,私存私借、贪占挪用现象,从源头上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干部违规违法操作。
(五)要持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使农村干部不敢腐败。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对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对一些典型案件由县纪委组织力量直接查处;对一些普遍问题反映线索由镇纪委直接查处;平时,要加强与公、检、法、审计及涉农部门、财政部门的协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情况,共享信息,增强办案活力,并对一些典型案件进行公开通报曝光,真正发挥查处一案,教育一员,稳定一方的作用。另一方面,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宽严相济的原则,把握好政策界限,该立案的立案查处,该组织处理的争取组织措施,发挥好查办案件和组织处理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