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重读陈云同志著作。陈云同志思想理论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认为,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生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他的这些思想不仅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人民满意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陈云同志认为,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理所当然就是评价党员、干部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他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曾多次强调,群众工作的好坏,人民群众的态度,是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是考验谁是优秀子孙、谁是不肖子孙,谁是好党员、谁是混进党里的坏人的重要标准,是测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理实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内容。
反腐倡廉工作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民意。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主体力量,只有获得他们的积极支持和拥护,革命和建设才能成功;只有让群众参与,才能让群众满意。正因为如此,陈云同志始终认为:“群众的发动,是党、政、军一切工作发展的基础”,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行为引导好、组织好。在具体的工作部署上,要体现民意。要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立反腐倡廉工作重点,着力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以及与民争利的行为,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件,一切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陈云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得较好,穿得较好。”他认为,人民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从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使每项工作都能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强调,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的工作也不能以损害或者牺牲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他还多次重申,无论是钢也好,还是其他基本建设物资也好,如果妨碍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必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建设方针。陈云同志不仅在工作中非常注意维护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而且还常常告诫和提醒党内其他同志,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工作的这一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陈云强调,维护群众利益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执政党要把它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今天,我们是否注意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贯彻《实施纲要》、落实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关键性一年,《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按照《实施纲要》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的要求,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乱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涉农负担恶性案(事)件。治理整顿党政机关及其所属单位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等问题。加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全面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方和单位,要按照规定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要通过深化改革,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纠正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开展向基层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和城市基层干部作风建设,解决办事不公、作风粗暴、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纪检监察机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建立群众利益诉求机制,畅通民意诉说渠道。一方面,确保群众的利益诉求能顺畅通达到相关部门且得到解决,避免群众因合理利益受侵害而产生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将群众的意愿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各级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过程中,为决策机关和决策者出台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出台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如通过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同谈判制度、民主评议行风制度等等构建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公民的利益诉求;还要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司法警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面向群众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切实纠正党内不正之风
陈云同志“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以及有关党风建设的其他论述,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风建设的理论,而且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风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对于执玫党来说,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生存发展和实现党的纲领、路线的关键所在。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党风好坏,关系着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陈云指出:“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我们在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过程中,第一,要严肃党的纪律,用《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从严惩处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以儆效尤。第二,要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改进领导方法。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第三,要发扬民主作风。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党内生活正常或不正常的主要标志。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注意发扬民主,不能反映多方面的意见,作出来的决定则往往带有片面性。第四,要加强群众监督。反对腐败,纪检监察工作固然重要,但光靠纪检监察工作不够,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一方面,要教育全体党员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和其它一切不正之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坚持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纠正党风、清除腐败的客观基础,通过实施和加强群众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反腐败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