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根据农业部、陕西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文件精神,陈仓区认真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使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地保护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安全,防止了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减少了矛盾纠纷,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陈仓区从2003年起安排在全区全面推行村财镇代管工作,全区各镇都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实行了村财镇代管。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2011年4月,区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11年11月底建立了资金、资产、资源台账,设立“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2012年8月24日,在慕仪镇组织召开了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推进会,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全面推行财务管理“三审两签一盖章”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目前,全区农村集体共有资产总额为43084.95万元,固定资产13032.25 万元。全区土地总面积110.09万亩,其中耕地51.84万亩、园地4.69万亩,林地34.55万亩。目前严格实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的村已达到190个。同时,全区238个村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民主监督,督促按时进行村务公开,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行比较规范。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三资” 管理复杂,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首先是农村资源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资金、资产登记较为详细,但部分机动地、“四荒地”等的登记不全。
3、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村存在着建设项目发包不民主公开、不能按规定的程序招标投标;个别村组干部在山林、土地、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违规搞暗箱操作,不进行竟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4、承包合同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实际工作中,存在不签订书面合同、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清、权利义务不明或其它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现象,导致承包合同难于兑现,集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5、“三资”管理手段落后。在现阶段,网络化、电子化已经成为各类管理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网上审批、会计电算化、信息数字化已成为重要管理手段。但从我区来看,各镇的会计核算服务中心都还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三资”管理的审批、备案主要依靠手工方式和纸质媒介,未能实现网上办公。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力量薄弱。由于镇财政所人员少,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大多数镇只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有关项目资金进行了代管,对各村收支情况代管不彻底,留有死角,对村级“三资”管理的监管作用大大降低。同时,部分村会计业务水平较低,对资金、资产、资源界定不清,也是导致对农村集体“三资”工作管理监督跟不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不力。一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二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有的村民只忙于在外打工,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可乘之机。
3、上级支持不足,村委会财务人员不稳定。各级对“三资”管理措施不多,对推动电算化的支持不足;每逢村“两委会”换届,村会计也易变换。由于经费紧张,基层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度不够,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有些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学习,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不规范。
四、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1、增强认识,强化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组织为农户服务的功能;有利于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清查制度》、《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实行招标拍卖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农村集体资源登记制度》、《农村集体资源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农村集体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建立台帐,完善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转让合同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和申报审核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的管理,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合同文本。对集体“四荒”地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承包和招标制度。
3、推进村务公开,给力公开民主。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严格执行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完善农村集体民主议事规则。
4、加强培训,增加投入。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添置相应的办公设备,对镇、村两级管理人员进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素质;推行农村“三资”管理电算化,切实改变钢笔、算盘、计算器等传统落后办公设施的现状。
5、量化考核,严查违纪问题。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体系,做到“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将其列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审计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三资”管理制度的人和事,为管好、用好农村“三资”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