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干部的形象也是关系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工作任务很重,不应有非分之想,要多些发展之心。只有发展才能赢得民心,改善民生,让老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日前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一席话。
地方干部形象如何,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不可轻视。因为干部的形象直接连着干部的作风,形象是作风的表现,作风是形象的本质特征。干部形象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先进性教育的日益深化和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看是好的,并涌现了许多关心群众疾苦、情系百姓民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的优秀干部。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化、为民服务意识欠缺,依仗职权侵害群众利益,谋取个人私利;有的作风漂浮,不干实事、不务正业;还有的搞“一言堂”、“家长制”,不尊重民主、不执行民主集中制,大事小事全是“个人说了算”,直接损害了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由此说来,干部形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问题,它直接连着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干部要树立良好形象,首先要切实树立群众观点。要放下“官架子”,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视为“衣食父母”和发展创业的“坚强后盾”。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时期更需要发扬光大。干部的形象就是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靠自己的模范行动和社会影响“树”起来的,靠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立”起来的。其次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以群众利益至上,这才是规规矩矩的“为官之道”。再就是,要廉洁自律,远离腐败。腐败是影响干部形象的重要原因。干部一旦搞“腐败”,老百姓必然要“受灾”,国家受损害。因此,我们要自觉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作风”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新时期政治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带头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与广大群众一道,同心同德谋和谐、创和谐、促和谐、保和谐,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