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有几十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考生就是百分之百,它会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陕西省高考录取推行“阳光工程”,就是要——
正是高校招生录取时。
作为招生现场的陕西省招办,此刻却清清静静。
公平公正是历年高考招生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这项牵涉千家万户的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让人民群众满意?三年前,陕西省对高考录取开始实施“阳光工程”,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高考录取过程。三年来,“阳光工程”已经家喻户晓。如今招生托朋友想给点关照,朋友会说:“不行,现在是阳光录取,网上几十万人都盯着呢。”
把知情权交给考生
凡是常跟招生办打交道的人都知道,过去每到招生季节,这里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打听分数的,托关系帮忙的,门庭若市,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办公秩序,也干扰着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
2002年底,在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工作会上,省招办提出了在高考录取中实施“阳光工程”的设想,提出让高考录取接受社会监督,把高考的知情权交给考生。
2003年春节刚过,省招办办公楼里就开始忙碌起来:抽调人员,更新设备,建立招生信息的网络平台。高考录取工作开始后,他们把每个批次的第一志愿报考情况在网上公布,每一位考生的志愿运行情况和录取结果都能在网上看得清清楚楚。考生们无论是家在城市还是身处偏远,只要能上网,就能及时了解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各项政策规定、查到自己的各科考试成绩和录取信息。
一位在省招办工作多年的同志回忆说,那年高考分数公布的傍晚,省招办的小院里呈现出从来没有的宁静。也是从那年开始,过去录取现场车水马龙的现象消失了。
因为在网上全程公开录取过程,招生院校退档、填写退档理由慎重了,因照顾关系而以种种理由和借口退高分考生的情况大大减少,给招生工作人员打电话、写条子等提出过分要求的人少了。
三年来,“阳光工程”不断完善、深入人心。2004年,“阳光工程”进一步扩大信息发布量,将体育艺术类招生考试名单和享受照顾的运动员名单在网上公布。2005年,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发布办法,基本信息实行免费查询;扩大信息发布量,当天录取信息第一时间发往各县招办,考生可在当地及时查询。
今年高考录取中,一位陕南山区的考生家长每天坐车来镇上的网吧查看孩子录取情况,整个录取从投档到被学校录取看得清清楚楚。像他这样每天来网吧查询的家长在山区还有很多。过去他们担心自己是山里人没“后门”,怕娃高考时被人挤下来。现在这种担心逐渐消失。他们明白,只要孩子分数够,志愿填得准,谁也挤不掉。
对每一位考生负责
在招生部门工作的人,谁没有亲朋好友?为人情所困是每个招生工作人员的共同感触。过去每到招生季节,不管是招生管理部门还是招生院校的工作人员,都觉得特别累。
“阳光工程”把招生工作人员从不堪重负的人情网中解脱出来。一考生家长在网上查看了孩子所报志愿统计结果后,给熟识的省招办一位领导打电话说:“上网一看,全部从高分到低分排队。孩子分数差得远,我自己都觉得不行,也就不好意思给你们出难题了。”
“如果我们有几十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一个考生就是百分之百,它会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我们要对每一位考生负责。”省招办主任李谦的语气凝重。
一位高考成绩超过录取线的残疾考生在录取时被某医药大学退档,为了给这个考生争取入学机会,省招办同志在网上和学校联系对话19次,终于把这位残疾考生送入大学。
一个考生档案被报考学校退回了8次,省招办录检人员每次都按规定回复学校退档理由不成立,据理力争。考生家长在网上看到来回交涉8次的对话后感慨地说:“‘阳光工程’让我们把高考录取看了个清楚。这样的录取我们放心。”
与招生骗子较量
考生和家长关注高考,社会上的不法之徒也盯着高考。他们利用考生和家长求学的急切心理,有的冒充招办工作人员,有的冒充招办领导亲戚,还有的以“热心人”面目出现,诈骗钱财。
为了保护考生利益,维护招生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每年一度的高考招生还要与招生骗子作斗争。“阳光工程”就是最好的武器。陕西省招办一次次地在媒体上揭露高考诈骗的骗术和案例,并告诫考生和家长:在目前高度透明的录取机制下,只要分数够线、志愿填报合理,不用找任何人、任何关系,肯定能录取。如果分数不够线或志愿填报不合理,找任何人也没有用。
“随着‘阳光工程’的普及和对高考诈骗打击力度的加大,骗子的藏身之地会越来越小,骗子的骗术也会逐渐失灵。”李谦对此充满信心。
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高考录取中全面推开了“阳光工程”,陕西省应邀介绍了经验。
(2005年8月14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