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化彩虹
打印

“王支书啊,为了高潮村人过上好日子,你把自己的好日子都给耽搁了!200599上午,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高潮村,一声声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回响在仙娥湖畔的青山翠柏间,十里八乡的村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洒泪为不幸遇难的老支书王重珍送行。哀乐声声,诉说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修路、建校、致富的动人事迹;挽幛重重,记载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心系群众、实干不止的高尚情怀……

毛遂自荐当村支书,“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他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全村面貌竭尽全力

距商州城西北一公里处,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人工围堰修筑的防洪大坝——二龙山水库,当地人称“仙娥湖”。在“仙娥湖”北岸,有一个贫困村叫高潮村,187户人家806口人,大都居住在土地贫瘠的八面坡上,生产生活全都依靠肩扛、手提、背篓背,人均收入不足300元。1997年,61岁的老党员王重珍从肖塬乡信用联社退休回到村上,看到村上连一条像样儿的路都没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走东家,进西家,与乡亲聊天,与村干部座谈,最终得出了结论:高潮村之所以改变不了面貌,除地理条件差外,主要原因是村里班子弱,缺少一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领头人。199810月,王重珍毛遂自荐当上了村支书。他首先制定了一个先修通出村公路,再修通组路,解决村里道路问题的“网形计划”。王重珍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党员干部会和群众会,并动员在外打工的人回来,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村里成立了修路指挥部,党支部委员也分了工。但钱从哪儿来?王重珍一横心,干脆拿出自己多年来积攒的15万元钱,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同年1026日,两条装满硝铵、钢钎、雷管、导火索等修路物资的船开到了山下。第二天,高潮村300多名村民带着干粮,扛起镢头,拿着铁锤,背起背篓上了山。三个月后,一条宽4、长10公里的公路修起了;一年后,5条全长20多公里的通组公路建成了。路通了,外地的商贩可以开着车到家门口做生意了,农副产品可以在家门口出售了。看着一辆又一辆机动车从家门口通过,乡亲们由衷地敬佩老支书看得远。2002年,他趁热打铁,自筹资金,为五个组100多户近300口人接上了自来水,结束了高潮村几辈人挑水喝的历史。

始建于1975年的高潮村小学,几十年来,梁椽变形,山墙倾斜,常年漏雨。王重珍抓住区上对学校进行危房改造的机会,要为村上重建一所学校。

2001年开始,他就和村干部一起,选址、筹钱,采取国家给一点、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动员群众投劳投工。村里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他就同村主任王浩记、退休干部王正义带领老年人自己干。中午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在山下搭了一间临时工棚,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让老伴给大家做饭。几番辛苦,一座砖木结构6间房两层楼256平方米的新学校终于矗立在仙娥湖畔,成为村上最漂亮的建筑,而建这所学校上级只拨了38万元,群众估算这座房在当地最少也值十几万元。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苦了自己帮群众——把钱用在为乡亲们办实事上

69岁的王重珍,在8年的村支书岗位上到底为村里贴了多少钱,谁也没做过统计,村干部说不清,他的儿女们也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一旦村里需要钱,都是他首先拿出自己的积蓄予以解决。王重珍不仅把镇上发给他的200元农田基建奖金用于村里修路,把每年乡上发给他的1200元补贴付了民工工资。几年来,他和几名村干部一起带领群众修路、引水、建学校,从来未领过一分钱。去年春季开学时,村里为支付建校工人的工资需要2970元钱,三名教师表示每人借给村里1000元钱。但王重珍却说:“这些钱不能让你们出,我自己想办法解决。”第二天,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卖了几只羊和几百斤玉米,凑够了工钱。一次,村文书对他说:“王支书,你这样不断地为村里的事花钱,有朝一日你不在了,这些账咋办?”王重珍笑着说:“我在信用社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民币人民用;只要把村里的事情办成,我得多得少都无所谓。”

王重珍每月的退休金是6935元,后来增加到7235元,这些钱足够他和老伴过上清闲日子。但是,大儿子王成员当兵回家送给他的一件黄棉袄他穿了十多年,补了又补他也舍不得扔;当了30年的信用社主任,退休后回到村里抽的仍然是旱烟,儿子拿回来的好烟从来舍不得抽,总是留着招待客人用。二儿子王麦田参加工作20年,妻子没有工作,一家4口几年来一直住着租赁的房子。2003年单位给职工盖家属楼,王麦田很想买一套,但十多万元钱从哪里来呢?想到父亲退休快十年了,应该有积蓄,在向父亲借钱时,却碰了钉子。王重珍郑重地对他说:“我的钱有我的事情,你们要靠自己。”王重珍去世后,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他200310月的一个存折中的3000元钱已取出用了;2001年的一张存折上的2676113元钱,只剩下113元。儿子这才明白,原来父亲真没有钱。但王重珍对困难户却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村上的“五保户”雷申娃,80多岁了,每年的油盐酱醋柴等基本生活用品都是王重珍和村干部个人集资解决的。逢年过节,王重珍都要为老人买几样礼品送去。2004年春节将至时,他看到老人没油吃,就把儿子从城里捎回来的5公斤油送了去。

如今,全村已有10多户人盖起了楼房,80%以上的人家买了彩电,60%以上的人家有了VCD机,全村机动船8条,机动车8辆,猪、牛、羊、鸡等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洋芋、柿饼、核桃、板栗、天麻等农副产品不愁卖,家家都有经济作物,户户都有赚钱的项目,全村人由此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然而,王重珍自己的家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30多平方米的三间土坯房还是60年代修建的,风雨侵蚀,墙皮剥落,家里最值钱的物品是十多年前买的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村民们对此十分愧疚地说:“老支书为了大家早日致富,把自己的好日子都给耽搁了!

200592下午,王重珍像往常一样来到修路工地上,当他上到悬崖边用钢钎撬一块石头时不慎跌到3深的山崖下,顿时不省人事。乡亲们闻讯赶来,将他送往医院,由于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在王重珍老人的追悼会上,村民们敬献了这样一副挽联;“自强模范,生于战乱年代,勤俭一生,节约为民,金融系统老战士;移山愚公,卒于开发战场,修路不止,奋斗为众,服务家乡好公仆。”这正是王重珍一生的写照……

2006614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渭南:积极探索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下一条: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