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问”、电话“问”、写信“问”、会议“问”、定期“问”、测评“问”……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麻子街村,村民可以通过六种不同形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对村干部进行问询。大家形象地把这一制度称为“民问官”。
民问官,村民都问哪些内容呢?
笔者在“民问官”的登记册上看到,村民董三娃和党员张百林代表21户村民问村干部,麻子街小区前期硬化中欠下他们40多万的补偿款啥时候兑现?村民刘生毅问村干部,黄延高速公路占用我们4户的宅基地问题怎么解决? 20户种植产业户问村干部,他们需要1名大棚技术指导人员,村上能不能和县、镇相关部门联系一下?12户养猪专业户也要求村上给他们联系生猪销路。有几家运输户问村上能不能给他们联系贷款,他们要买大卡车跑运输。
麻子街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委、县政府投资300多万元用于该村新农村小区的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整治。由于建设投入资金大,涉及拆迁补偿,村民非常关注村上的财务情况,在每次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上都要问到这方面的情况。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村民们问的都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确保“民问官”有效运转、稳步推行,在甘泉县纪委的指导下,结合麻子街村试点工作的实际,该县制定了一系列“民问官”的制度机制。
村民向村干部反映的问题,村干部必须认真受理登记,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置之不理。受理后要落实办理人的责任,办理时间一般不超过五个工作日,重大事项不超过十五天,疑难复杂事项不超过一个月。对办理过程中无正当充足理由,导致事情久拖不决的,当事村民有权依次向镇、县“三问办”反映,由“三问办”督促有关责任人进行办理答复和纠正落实。
制度刚开始推行时,不少群众持怀疑制度,村干部也不太适应。一次,村民张青工从自家的地里回来,满肚子怨气。在村公路边恰巧碰见了村主任牛怀军,他当即就问:“牛主任,你们最近常说什么“民问官”,咱们村河道水都快把地拉完了,你们村干部到底管不管?”。牛怀军回去后,当即打电话联系水电部门询问解决办法,水电局告知暂时还没有帮畔建设计划项目,这事他再也就没有追问。一周后,张青工到队部来,问询河道帮畔的事办的咋样了。牛怀军赶紧将情况据实告知,张青工听完后辟头就问:“你们村干部就这么办‘民问官’?”牛怀军说:“没有列入县上今年建设计划、没有钱,你叫我咱办?”张青工不满意,联名村民刘海宏一齐将问题反映给了镇“三问办”。镇“三问办”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向村上下发了“三问”督办单,要求牛怀军重新办理,全力以赴协调解决。这时,牛怀军才意识到不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今后恐怕再也不行了。赶紧向县新农办、包村单位反映了这一情况。经过多次与县上联系,在包村单位县委办的协调下,县水利局投资9万元给村上河道帮畔,彻底解决了水毁地的问题。事情办了后,村民张青工见人就高兴地说,“有‘三问’撑腰,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直管和队干说”。此后,村主任牛怀军重新认真全面学习了“民问官”一系列工作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再也没有慢待、凑合村民的问题和要求。
开展“民问官”制度几个月来,麻子街村村干部已经受理并妥善办理村民提出事项30多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使村级干部加强自身勤政廉政建设,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麻子街村也由一个上访大村转变为一个零上访村。
(2008年9月14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