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黄瓜、青菜豆腐、浆水面……如今,在商洛市7个区县163个乡镇机关干部食堂里,像这样的家常便饭不仅是乡镇干部的“当家”饭菜,就是县委书记、县长下乡也在机关食堂和乡镇干部们同吃这样的家常便饭。群众把这样的食堂称作“廉 政灶”。
近年来,商洛市把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精神作为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内容,结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的相关制度,要求各区县立足本地,就地取材,合理配餐;每餐每人限定额度,就餐者按规定支付餐费;公务接待统一在乡镇机关“廉政灶”上就餐,严禁在营业性餐馆接待;不讲排场,严格控制陪餐人员;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对违规接待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建立公务接待定期结算和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作为试点,镇安县于是2007年率先建起了“廉政灶”。28名县级领导带头执行规定,下基层轻车简从,不进经营性餐馆,不接受乡镇宴请,到机关食堂吃“廉政灶”。两年后,镇安县监察局做了一次调查统计,累计节约财政资金40多万元。
“廉政灶’建立以来,镇上再没有‘招待费’这一说了”。商州区黑山镇党委书记谢有娃感慨地说,接待时买一包烟,报销时变成一条烟;一桌饭一两百元,报销时变成七八百元,这些情况以前确实存在。 “廉政灶”建立以后,一笔笔明白账堵住了各种不合理支出的漏洞规范了财务管理,有效遏制了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流失严重的问题。
过去由于一些领导频繁出入餐馆,欠下许多债务无力偿还,丹风县峦庄镇的干群关系一度很紧张。现在有了“廉政灶”群众看我们的眼光都不一样了。因为财务问题上的上访群众少多了,这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丹凤县峦庄的党委书记说。粗茶淡饭的“廉政灶”, 拆掉了干群间的“隔心墙”,重新树立了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增强了基层政权的凝聚力。
据统计,两年多来,商洛市乡镇机关 “廉政灶”共节约下的近1000万元。针对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商洛市委、市政府很快达成共识,这近1000万元资金由各乡镇自己管理支配,但要严明纪律,加强监管,确保节约下来的资金分分厘厘都用在刀刃上。率先实行“廉政灶”的镇安县回龙镇利用全年省下的几万元救济了乡上150户贫困农民,2009年上半年他们利用节省下的资金又为该镇和坪村通村水泥路建设投入资金3000元,逐步改善着当地的村容村貌;柴坪镇,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公条件,用于河道堤岸的除险加固建设。在柞水、在山阳,在商南……一个个农村乡镇“廉政灶”把根深深扎在了这片黄土地上,把真情点点滴滴融进了百姓的心窝。
(2009年7月31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