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察特别报道:巡视剑指问题 形成震慑
打印

【“寻虎找蝇” 形成有力震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巡视组要认真履职,敢于碰硬,坚持问题导向,剑指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找出‘老虎’和‘苍蝇’,巡视出威慑力,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3月31日上午,中央第二巡视组巡视北京工作动员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中央第二巡视组组长徐光春指出,与上次到北京巡视时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巡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这已不是记者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了,在其他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动员会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也一次次被提起并着力强调。

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的意见》和《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要完成这项目标任务,不仅取决于监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动真碰硬的决心,还取决于巡视工作要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履职能力、突出责任落实,找出“老虎”和“苍蝇”。

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

在去年的巡视工作中,中央巡视组明确自身定位,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各巡视组围绕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深入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开展巡视工作,掌握了一批有价值的问题线索。

“2013年,10个中央巡视组对20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巡视,其中第一轮巡视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比过去增加5倍。”今年1月10日,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在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通报会上向记者通报。

记者了解到,第一轮巡视发现了包括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江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陈安众,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在内的几只“老虎”。中央组织部根据巡视组的建议对有的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作出调整。

而在第二轮巡视中,又有“老虎”被发现。3月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免去其副省长职务。

除了中央巡视组发现的省部级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外,根据其移交的厅局级及以下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去年第一轮被巡视的10个地区、单位经过认真调查核实,查处了一批案件。截至目前,通过巡视,对厅局级干部立案检查25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人,组织处理38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人;对县处级干部立案检查2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人,组织处理16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4人。江西省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和亲属子女插手工程项目问题,查处了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厅长许润龙等人插手工程项目等问题,并对8家单位给予经济处罚。

运用机动灵活的巡视工作方法

今年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各巡视组“运用机动灵活的巡视工作方法,提高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的针对性。”

在上一轮巡视中,巡视组便对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进行了抽查核实。“实践证明,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既是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的重要举措,也是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有效手段。”中央纪委副书记张军要求。

巡视工作的关键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力。对巡视组而言,这不仅是开展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衡量巡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准。那么,如何在巡视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和线索?

除了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抽查外,根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巡视组可以采取听汇报、列席有关会议、受理来信来电来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调阅有关资料、民主测评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商请有关职能部门或者专业机构予以协助等9种主要工作方式,对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去年7月23日,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做客人民网“反腐倡廉在线访谈”时对开展巡视的方式方法进行过阐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关注网络舆情,多渠道了解被巡视地区、单位的信息,精心准备巡视工作方案;紧紧依靠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了解情况;坚持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发现问题。

记者注意到,中央巡视组每到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巡视,都会召开一次动员大会,宣传巡视的任务、重点和内容,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请广大干部群众来信、来电反映问题。

“从工作思路方法上讲,结合我们这几年巡视工作实践来看,一定要紧贴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这个要求;在具体方法上,一定要把干部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找准。”中央第六巡视组副组长赵文波指出,要找准干部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首先要把面上的情况摸清,有底数。重点关注权力集中和资金密集的部门。因为权力在哪里集中,风险就在哪里聚集;资金在哪里流动,问题就容易在哪里发生。这是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所以,摸清情况、梳理问题、集中重点这些做法,有利于发现问题,一定要在巡视工作中把这些工作做扎实。

实践证明,方法灵活机动、针对性强、有效管用,有利于发现问题,有利于找到“老虎”和“苍蝇”。

切实肩负起发现问题的责任

能不能发现问题,是巡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特别是发挥巡视的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的关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在安排部署巡视工作任务时,特别强调巡视组肩负的责任问题。

“巡视组要强化有重大问题发现不了就是失职、发现了没有如实反映就是渎职的观念,对于应当发现的重大问题没有发现的要总结教训,发现了但是没有客观如实汇报的要追究责任。”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又向记者重申了中央对巡视组的这两个职责要求。

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两职”观念给中央巡视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巡视组肩负着中央的信任和重托,只有把“两职”观念牢记在心,用好手中的权力,切实肩负起发现问题的责任,才能不辜负中央和群众的信任与期待。

对腐败问题“零容忍”

早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轮巡视工作开始之时,中央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做好巡视工作,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发现问题是震慑,把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运用好,震慑作用就会更大。在巡视中,中央明确要求,对腐败问题“零容忍”,凡是违纪违法的都要严肃查处,有多少就处理多少。

按照中央要求,对巡视组发现的案件线索,中央纪委快办快查,努力实现“无缝对接”。去年第一轮巡视结束后不久,根据巡视发现的案件线索,中央纪委立即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省部级干部或中管领导干部进行了立案调查,使得巡视成果及时得到运用,转化为强有力的震慑。中央这种“真刀真枪”、“立马兑现”的做法和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巡视,像一把利剑,高悬于腐败分子头上,让腐败分子心惊胆战。

目前,2013年20个中央巡视组已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了巡视情况。在反馈中,巡视组不仅严肃指出巡视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建议,同时还把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按有关规定转交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有关部门处理。

根据中央要求,有关领导班子成员的问题和线索,除涉及“一把手”本人的,都要向“一把手”反馈,并请其签收反馈意见,在两个月内报告整改落实情况;有关部门要优先办理巡视移交的问题和线索,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和结果。

无论及时移交,还是规定时限,抑或是优先办理——对巡视发现的问题线索从严从快处理,毫不手软、绝不姑息,都体现出中央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决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条:省委第三巡视组进驻乾县开展巡视
下一条:访中央巡视办主任黎晓宏:明确新定位 贯彻新要求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