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全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机制
榆林市纪委、监察局
(2012年12月27日)
2011年以来,榆林市各级各部门站在完善惩防体系、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发展环境的高度,深入查找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廉政风险点,稳步推进全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切实提高惩防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为建设幸福榆林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坚持示范带动,强化督查指导
为了全面规范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2011年6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榆林市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施方案》和《榆林市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暂行办法》,并在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题部署,及时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纪委、监察局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廉政建设基础较好的10个单位开展试点,初步形成了以市财政局、地税局、发改委、国土局等部门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模式。各县区、各部门也都根据各自实际,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纪委、监察局召开全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会、现场会、“县县到”巡回观摩会等一系列大型会议、专题会议全面推进。市纪委、监察局还组织力量,分别由3名副书记带队,到各县区、各部门检查指导推进工作。同时实行委局领导包县指导督查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
二、坚持“五步查找”,强化分级管理
各级各部门按照既不交叉、又不遗漏、上下对口、事权制衡、权责一致的原则,列出职权目录,对每一项权力的运行流程进行梳理和调整,使权力运行步骤更加清晰,程序更加简捷,制约更加有效。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所列职权目录涉及权力事项8327项,均已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认真梳理职责权限、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环节、要素,通过“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群众议、集体定”五步工作法,全员全岗排查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机制制度、外部环境以及“三重一大”决策等方面的廉政风险,做到“风险核定到岗,制度建设到岗,责任落实到岗”。一是自己找。单位、科室、个人分别根据各自职能、职责、职权分析查找廉政风险点,形成自查报告。二是大家提。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函等方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特邀监察员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组织点。各主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机构,对每一权力事项逐环节审查风险排查,依据廉政风险点数量和权力的重要程度、权力行使的频率、违法违纪问题发生的几率等,对照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廉政风险等级,列出权力行使廉政风险等级目录。四是群众议。组织有关专家、服务对象、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所排查廉政风险进行评估和评议。五是集体定。召开班子会议,集体审定排查风险及防控措施。经过五步查找,全市各级各部门排查出一级廉政风险点7592个,二级廉政风险点14661个,三级廉政风险点30332个。多数部门根据廉政风险的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对具有一级廉政风险的每项权力,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对具有二级廉政风险的每项权力,由单位分管领导负责;对具有三级廉政风险的每项权力,由科室领导直接负责。
三、坚持完善制度,强化预警防控
各级各部门根据权力运行和廉政风险等级,在普遍采取保廉承诺、风险提示、教育警示、廉政谈话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对应的处置办法,健全完善防控制度和措施,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权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各级各部门普遍把等级较高的廉政风险点作为防范重点,对属于集中度较高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建立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属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权力,细化裁量标准,严格规范运行程序,确保得到有效监控;属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权力,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并抓好落实。一些部门还建立了红、橙、黄三个档次的干部任职预警调整机制,针对防控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教育,规范权力运行。市地税局编印了全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汇编,统一实行了以廉政风险警示牌为主的防范措施警示、提醒、落实制度,做到查找风险准、制定措施实、监督管理严。在查准、查全、查深廉政风险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细化风险管理流程,形成廉政风险常态化防控管理机制,确保行政权力健康有序运行。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部门共建立权力运行防控措施7490条,健全完善各种制度规定4110项。
四、坚持评议考核,强化责任追究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厘清职权是前提,排查风险是基础,有效防控是关键。工作中,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动态管理。一是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内容进行全面考核。二是结合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作为政风行风建设重要内容,利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点击榆林——政风行风大家谈”等平台,组织评议代表对各级各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和重点评议。市财政局在机关大厅设立了“干部作风点评台”,开发安装了3台“财政干部作风触摸点评机”,凡是到市财政局办事的人员,都可点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廉洁表现等情况,收到很好效果,目前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三是结合机关机关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进行评议考核。具体考核各级各部门行政权力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廉政风险预警防范措施是否完善、落实等,对工作开展不认真、敷衍应付走过场的,视情节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并通报全市。今年8月,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干部作风整顿工作进行全面评议,对事权比较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20个部门行业开展重点评议,排查“庸懒散奢”等干部作风方面案件线索333件,核查254件,党政纪处分39人,组织处理45人,警示训诫179人,通报批评127人。对府谷县瑞丰煤矿冒顶事故、府谷等县区洪涝灾害、榆林昌盛国际广场商业综合楼负二层整体坍塌事故进行严肃问责,给予行政撤职3人,行政记大过2人,行政记过1人,免职处理2人,其中涉及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科级干部3人。
五、坚持源头预防,强化综合治理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针对人事权、执法权、司法权、审批权、监管权比较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干部任用、行政裁量、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高风险领域,各级各部门强化分层施教、因岗施教,举办了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编辑出版了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系列知识读本,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入手,深入开展全市第四、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共精简原有审批项目205项,精简率达到54.5%。启动建设市级政务服务中心,计划建设规模1.4万平方米,通过全面实行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与电子监察“3+1”运行模式,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快城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共建立便民服务机构2782个,其中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04个,占93.8%,村(社区)便民服务室2716个,占43%,配备代办员3300名,累计办结服务事项19.72万件(次)。对各级发改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由政府投资、融资的7 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68个县级重大建设项目派出监督检查组,实行全程监督。今年在全市范围重点开展了五个集中整治:一是整治“吃拿卡要”不正之风,大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二是整治党员干部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公款吃喝、参与赌博的奢靡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社会风尚;三是整治公务用车超标问题,确保不超编超标配置使用公务用车、换届不换车;四是整治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的腐败问题,加快建立诚信廉洁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五是整治“吃空饷”等庸懒散漂浮作风,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开展五个集中整治期间,市纪委出台了严禁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开展了清理纠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参与高利放贷专项治理。通过开展五个集中活动,全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成效进一步提升。
我们深深体会到,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实现行政监督的“三个转变”:在监督对象上,由对人的监督向对权力监督的转变;在监督手段上,由依靠人的监督向依靠“制度+科技”监督的转变;在监督主体上,由纪检监察机关“单打一”监督向全员参与、全社会监督的转变,民主监督综合效果显著增强,源头治理腐败成效明显提升。
我市在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兄弟市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一些单位廉政风险点排查不够深入,防控措施不够严谨,预警机制比较空泛。下一阶段,我们将以这次推进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全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幸福榆林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